外观
PCB设计中电流与线宽的关系
在 PCB 设计里,电流和线宽的关联十分紧密。通常情况下,线宽越宽,其能够承载的电流也就越大。不过,这个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,还会受到铜箔厚度、环境温度以及允许温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。
线宽增加
增加线宽,电流承载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。但这种提升并非呈线性,而是遵循类似指数的规律。比如,线宽从 1mm 增加到 2mm,电流承载能力大概会提高 40%,而不是翻倍。
铜箔厚度
铜箔厚度一般用盎司(oz)来表示,常见的有1盎司(厚度约35um)、1.5盎司(厚度约50um)、2盎司(厚度约70um),在相同线宽条件下,铜箔越厚,载流能力越强,但加厚铜箔会导致成本上升较大,当电流较大且线宽加宽不了的情况时,一般常见的处理是在PCB顶底层共同处理电源或在表面开窗镀锡操作。对于多层板电源处理,需要注意默认内层铜厚仅为0.5盎司(约为17.5um),若需要在内层进行电源处理,需要保证较大面积的接触或增加铜厚。
温升限制
导体温升(高出环境温度的温度增量)是影响PCB导体载流能力的决定性因素,PCB温升与导线电流、走线宽度、走线厚度、PCB板材、相邻走线、层间距离、有无涂层、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关系。相同条件下,电流越大,温升越高,载流能力下降(温度升高导致导线内阻增加);导线加宽/铜箔变薄/板材越厚或板材本身导热率越高,散热条件越好,此时对应的载流能力就会提高。
以下给出在1盎司、PCB顶底层环境下、允许温升10℃的PCB线宽经验值;以及0.5盎司铜厚、PCB内层环境下,允许温升20℃的PCB线宽经验值;
线宽(mil) | 电流(A) | 线宽(mil) | 电流(A) |
---|---|---|---|
4mil | 0.2 | 5mil | 0.2 |
6mil | 0.5 | 20mil | 0.5 |
11mil | 0.8 | 38mil | 0.8 |
15mil | 1 | 52mil | 1 |
20mil | 1.2 | 67mil | 1.2 |
26mil | 1.5 | 91mil | 1.5 |
35mil | 1.8 | 118mil | 1.8 |
39mil | 2 | 136mil | 2 |
45mil | 2.2 | 155mil | 2.2 |
54mil | 2.5 | 185mil | 2.5 |
63mil | 2.8 | 217mil | 2.8 |
70mil | 3 | 237mil | 3 |
1盎司 | 0.5盎司 |
其余计算可前往嘉立创EDA微信公众号/实用工具/电子硬件助手/PCB走线宽度计算器进行相关计算,通常实际值会将其增加1.3被进行应用。
过孔与电流的关系
在PCB设计中,连接顶底层的方式通常是使用过孔来进行,过孔内壁镀铜支持电流传输;过孔内径越大,单个过孔传输电流越大,常用过孔20/10mil(0.8A电流)、24/12mil(1A)、32/16mil(1.3A);注意,过孔越大,占用空间越大,对平面分割越严重。
同时,过孔传输电流,与导线一致,不是倍数递增,且电流传输并不是均匀分配到每一个过孔,比如2个24/12mil过孔理论上传输2A没问题,实际可能一个过孔走了1.4A,1个过孔只走了0.6A,这导致部分过孔存在载流风险,所以通常会增加过孔数量且均匀分布。
以下给出在对应电流传输下,温升10℃,以24/12mil过孔为例,经验放置个数。
电流 | 过孔数量 |
---|---|
<500mA | 1 |
500~1A | 2 |
1~1.5A | 3 |
1.5~2A | 4 |
2~2.5A | 5 |
2.5~3A | 6 |